将力量聚焦在针尖上,占领智能制造全球制高点
分类:智机新闻 时间:2020-08-25
企业逢机会就上并不难,难的是懂得对机会识别和取舍、明白要专注或放弃什么。这个问题,小企业难回答,大企业更难回答;刚入行的菜鸟难回答,江湖老司机、“成功企业家”也难免踩坑,不然前两年A股的遍地“暴雷”、大股东质押率“爆仓”等事件也就可以减少一半以上。“生态化反”、“蒙眼狂奔”的乐视多么激动人心啊,但神话终究还是破灭了,多少精英也因“为梦想窒息”而裹挟其中。常识告诉我们,聚焦才能形成力量,才能形成竞争优势,才能在细分领域大比例占有市场份额。“针尖上发力”、“力出一孔”是智机科技内部的高频词汇,那么我们将在哪里发力呢?
“让机器带上眼睛,重塑机器的视觉大脑和群体智能,引领机器人智能革命”是智机科技的愿景。没有这么宏大的愿景,我们就不会出发,但再远的路也需要一步步走过。智机科技所有的事情,都是为了迎接“智能机器”时代的到来;我们只干自己擅长的、能取得全球制高点的事。不管是汽车领域的涂胶引导和胶型检测、还是制鞋行业智能化打磨和涂胶、或者是钢结构智能焊接,在技术的本质上是极为接近的,三维数据获取、数据处理、基于算法对机器人运动和执行进行优化,我们就是要在这么“小”的领域去持续投入重兵,形成绝对领先优势。
但是这么“小”的技术,能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呢?实际上它正是机器进入到智能化时代亟需突破的瓶颈,也是实现C2M(Customer to Maker)供给模式变革的关键。工业化时代一味追求的“效率”和“成本”在今天大多数行业已经不那么灵了,适应“买方市场”就需要找到精准的人群,满足其个性化、碎片化、流行多变的消费需求,适应消费趋势从“帝国”到“流沙”的转变。于是“小批次、多批量、柔性生产”,成了“智能制造”的标配。日常消费品如此,连汽车这样工业化时代的象征产品也如此,过往一款车型可能要连续生产两三年或更久,现在也许几个月就要切换新的车型。小企业自然订单小、批次多,其实大企业向“多批次、小批量”转型已为必然,因为盲目生产导致库存积压对谁都是不可承受之重。
如何在生产个性化产品的同时还具备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效率,很多人喊出了“智能制造”。但智能制造的实现并不是对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简单投入,工厂即使部署了机器人,“一批货物,依靠机器人投入生产几小时也就完成了,但每次加工前对机器人示教工作就同样得花几小时”的尴尬比比皆是,制鞋行业、钢结构焊接、家具打磨喷涂等等均如此。因此智机科技要做的,就是在一个个细分行业里让机器人带上眼睛,使其能够有视觉大脑来更好地理解场景和自主学习,同时把千千万万机器人所获得数据和算法进行实时同步升级,让“智能制造”变为现实。以“制鞋行业智能化打磨和涂胶”为例,我们不单是要用机器人替换产线工人去从事繁重且危险的工作,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自动化生产线上,可以有不同尺码甚至不同品类的鞋子流动,真正实现以工业化效率和成本去规模化生产小批量、个性化产品的需求,从而大幅降低行业库存,减少大量因盲目生产带来的损耗。
如果说“柔性快反”是智能制造的核心特点的话,智机科技就是所在领域最关键的一支力量。我们整合AI领域全球最优秀的科技工作者,就是要在这样一个针尖上构建起足够高的护城河。“小火力、大爆发”,针尖上发力,这是我们的成长策略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版权声明:本稿为“智机伙伴”原创,如需转摘请在文后留言,经允许后方可转摘,并在文首注明来源、作者及编辑,文末附上“智机伙伴”二维码。欢迎大家跟作者联系,交流产业、投资、机器人、机器视觉等等。